返回 第四三一章 白头之因  大魏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四三一章 白头之因[2/3页]

  之后便是两度临朝称制,摄政逾二十载的北魏冯太后。

  虽然污点不少,宠臣无数,私生活混乱不堪,更因为给男宠报仇,及不愿放权而杀了儿子献文帝(元宏之父),但一点也不能抹杀她对北魏的功绩。

  如果说道武帝立国就定下了鲜卑汉化的基调,但汉化的基础,至少有一半是冯太后称制这二十余年间奠定的。

  其一,班俸禄。

  都已经立国,且入主中原多年,从上到下大大小小的官员竟然没半个子儿的俸禄?

  这种奇葩的现象,在北魏整整存在了近百年,国家没有因此而崩盘,堪称奇迹。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份工资,其代表着鲜卑族的部落式社会结构正式转向汉族封建化社会结构。

  其后,则是均田及三长制。

  班俸禄改变了社会结构,这两项举措,则促进了鲜卑族的社会生产方式。

  说简单点,上层阶级不再采用杀鸡取卵、挖韭菜根这种自掘后路的掠夺方式,而是换成种好了再割这种相对温和,还不怎么费事的手段。

  自此后,鲜卑权贵、官员、部落酋长等胡族集团不得不学习汉人做官、治民、领军的方式手段。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汉人的礼仪制度、生活习性,乃至文化。

  其后,则是孝文帝举国汉化,迁都洛阳。

  引起的动荡也不小,如太子、鲜卑族重臣造反,以及元恪登基后元禧等人造反等等,都是元宏强行汉化的矛盾衍生。

  至元宏分定姓族,将八姓为核心的鲜卑贵族融入新的门阀体制之中,与汉人士族结合起来,民族矛盾相对告一段落。

  但新的矛盾又诞生了:世族门阀、地方豪强与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

  准确来说,不应该是诞生,而是一直都存在。若追根溯源,至少要追溯到西汉后期。

  东汉灭亡、三国之乱、至东晋灭亡、及南朝改朝换代如吃饭喝水,根源皆在于此。Wwω.sΗùLóuЪā㈧.cōM

  其实相对而言,北魏初期这一矛盾不算突出。但为了解决民族矛盾,压制反汉集团,自道武帝起,经过太武帝、冯太后、孝文帝等掌权者前赴后继、孜孜不倦的努力,不但扶持了原有的汉族门阀,更将汉化后的鲜卑贵族转变成了新的门阀,从而导致这一矛盾被无限加剧化。

  至于南朝,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之后,就彻底躺平了。

  “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句话就是明证……

  元恪就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极其具有针对性、且如神来之笔般的做出了解决的措施。

  其一、逐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武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渐式微的关陇世族,如陇西李氏、弘农杨氏。

  说简单点:世族门阀的家臣和私兵越来越少、侵战的土地、可隐匿的民户以几何剧减的方式消落。

  细化到具体手段就是:上层大力起用寒门、庶族;但有地方叛落,必征世族部曲;及下层大力扶持佛教,和门阀世族抢人、抢地……

  其二、大肆于地州建立官学,实行世、庶分教的制度。并于京中专为寒门建立四门小学。

  这只是其次,最令李承志惊叹的是元恪强力推行的“举荐连保”、“举前就学”、“逢举必考”的制度。

  世族起家当官,必须由州中正考察,并由三人以上的官员保举。但新官若是犯错,乃至犯罪,就会追究保举官员的责任,除非你已经死了。

  举前就学则指的是专为皇族子弟、鲜卑权贵、及世族门阀建立的太学和国子监。虽不是强制性措施

第四三一章 白头之因[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