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40 困难重重  白垩纪禁区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340 困难重重[2/3页]

  没有任何参考,所有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困难不是一般的大。

  依旧是林学栋第一个开口:“今天把大家叫来呢,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设计进度。”

  专家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这个说,从来没设计过这样的深海基地,还是保守一点,从小型开始,逐渐过渡到大型最好,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出现意外,也能及时止损。

  那个说,按部就班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可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既然时间不允许,那就要在安全性上多下工夫,所以各种舱室一定要互相独立,一旦出了问题,最多只损失一个舱室,确保其他舱室不出问题。

  还有的说,设计上问题不大,很多东西都非常成熟,拿来用就行了,问题是水下压力那么大,而且是基地还要长期留在水下,材料的强度和制造的精度必须跟上,否则将大大影响使用寿命。

  认真听完专家们的建议,林学栋说:“现在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我想请你们,把遇到的困难都说一说,形成了份文件,比如,维生系统遇上了什么问题,是缺在技术上还是差在精度上,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解决问题,可以吧?”Wwω.sΗùLóuЪā㈧.cōM

  专家们纷纷表示没问题,性子急的,甚至表示现在就能当场说出来。

  林学栋赶紧阻止专家组:“我也提出几点希望,第一,工艺可以有欠缺,但是事关安全,设计不能有疏漏,所有的设计方案,必须按最高标准,不能降低要求。各位,能做到吗?”

  “能!”所有人异口同声。

  “第二,提交不代表中止设计,这一点也要明确。”

  “第三,基地主体的设计和制造,应该没有设计上的问题,是吧?”

  “没问题!”一位专家代表其他人表态,“无非就是耐压壳,我们早就搞出了高强度钢材,但是制造上问题很大,主要是焊缝强度不够,我的建议是制造大型3D打印设备,整体打印舱段,这样可以保证舱段强度,别说两千多米,三千米都没问题,就是四千米也有希望。&rdqu

340 困难重重[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