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44章 志向(下)  蝉声且送阳西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944章 志向(下)[1/3页]

  江湖上厮混的游侠儿们,大多数人打心底里瞧不起寒酸落魄的读书人,他们最常用来奚落读书人的话,是这么说的——你们这群腐儒,整日摇头晃脑的只会吟诗作赋,那玩意儿顶个屁用啊!提不起刀剑、杀不了贼人,如何走入江湖?连杀只鸡都能得吓得战战兢兢,一阵风吹来,怕是你们都得倒下一片。

  这话纵有夸大之嫌,却也将读书人‘弱不禁风’的形象说了个七七八八。

  其实,很少人知道。

  远古之时,武道极为昌盛,有先贤以‘礼、法’二字,创立儒道。

  荒人建立的大荒国,那些个整日捧着书卷的读书人,大多数都是庙堂高官,他们端坐于高处,手握惊堂木,猛一拍案,高声呵斥,便可引动九天神雷、疾风骤雨。

  儒家修行,便是修行‘礼、法’二字。

  漫长时光过去,一品之路的断绝,儒与佛便相继没落,令人扼腕痛惜,随着柳先生以剑开山,大开武道之路,九霄天便急忙在世间大修寺庙,为的就是重续佛门传承,给要面临劫难的人间添上一份力量。

  因此,当初赢邑以‘毁尽北沧国寺庙’一事威胁金蝉,才能收到成效。

  即便九霄天老祖宗孙乾死去,但九霄天将佛经与修行之法洒向人间,为吃斋念佛的虔诚和尚们,埋下了一颗颗佛心,由此管中窥豹可以看出,或许在并不久远的未来,佛门便会于人间重现,在劫难将至之时,一尊尊赤城佛陀,便会于人间重现。

  孙乾虽死,死而无憾。

  再看儒家。

  宁立虽持天书入世,但他毕竟是逍遥观之人,所学过于驳杂,他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中兴儒家。

  放眼天下,唯一能称之为儒家大修行者之人,便只有李三思了。

  儒家传承断绝,后辈该当续路开山。

  当李三思真正悟透了三卷天书之后,便明白......这是一份他必须承受的责任、也是他必须扛起的重担。

  而逍遥观被天下读书人奉为‘儒家圣地’,李三思既然要重续儒家传承,便必须直面逍遥观,否则......又有何面目去教化世人?

  于是,与半夏一战,在所难免。

  我以不惑战天顺——肩扛天地,声震人间。

  ......

  满目疮痍的逍遥观内。

  漫天巨石不断落下,遮了天幕。

  天幕之下,金光大亮,道韵弥漫。

  李三思手里握着明字卷天书,撕去一页又一页,不断随手抛出,荡起璀璨金光,随着金光的聚集,里面竟不断传出阵阵轻喃,有慷慨激昂的诵念诗词之声,有敦敦教导讲述道理之声,各种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大道之音,交杂起来,散向人间,传入无数读书人的耳朵里。

  他们如痴如醉,却又酣畅淋漓,像是费尽千辛万苦爬上了高山,终于看到了天边升起了朦胧晨曦。

  好美的风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此志向,方为读书人。

  如此读书人,谁敢言其——百无一用?

  半夏看着面色平静的李三思,头一次对这位年轻人起了敬重心思。

  修行之路,达者为先,半夏境界虽远胜李三思,但半夏的志向,却远逊李三思。书楼吧

  偌大天下,无数年来,可真没几人成圣。

  后辈惊艳,前辈自然欣慰。

  半夏很欣慰,但他明白,即便他如何欣赏这位后生,两人之间的一战,也无法避免。

  他不能死,他还要守护人间。

  因此,李三思便只能去死了。

  李三思身上气势越发浩渺,像是将整整三千多年来,无数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心中的积郁凝成一股气。

  他握着余下的半卷天书,向前走出半步,踏入半步天顺,望向半夏,说道:“我胸中,有雷霆激荡!”

  半夏面色肃然,微微颔首,“愿闻。”

  李三思探出一手,轻往上抬,“神雷!”

  君子者,心生坦荡,浩然长存,一言便可号令天地之力,我说了神雷,神雷便来。

  ‘咔嚓!’

  一道粗如两人合抱之木的粗壮雷霆,刹那间撕破天幕,径直落向人间,落向半夏。

  半夏身形巍然,仿似山岳,单手握拳,猛然砸向神雷,‘轰!’的

第944章 志向(下)[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