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74 部分阅读  重生之官路商途未删节+续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 74 部分阅读[3/3页]

  礼的跟躲特务跟踪似的。

  梁格珍起身要去倒茶,唐学谦阻止道:“你们继续打牌,茶水我们自理。”当然最后是张恪去煮咖啡。

  喝过咖啡,唐学谦一家就走了,张知行问张恪:“你睡哪里?”

  张恪笑着问:“能确保家门外没人候着?”

  今年年关,张知行不得比唐学谦轻松,海州控股的模式很成功,特别海棉的几家厂整体迁入北关的纺织工业园,非但没花市里一分钱,通过旧厂土地商业化运作,还套出三个亿的资金,这在九五年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就算省里的企业也没有几家有这么闲钱的。从九五年年中起,唐学谦就名正言顺的加强对海州控股的支持力度。十一月份提出的管理层持股的试点,也得到省里的批准。

  将厂迁出城区,通过银行贷款建设新厂,不计算旧厂的土地资产,新建后的工厂通常净资产率并不高,特别一些小型的市属企业的产权,完全可以通过管理层持股的方式卖给管理层,而海州控股则可以腾出手来集中资源,扶持、发展更有潜力的中型企业,以此来改善国有资产的质量。

  并不是说一些小型的市属企业没有发展前景,最根本的问题,是任何一个组织,一旦旁枝末节过于繁杂,都会导致管理效率的下降,还容易滋生**。

  去粗留精,去枝留干,本来就是今年几年内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重点。

  海州控股走的是国有资产产权改革的先行模式,将国有资产从小型企业中转移出来,又通过管理层持股的方式,将这些企业留给有管理经验的管理层,不至于因为国有资产的撤离而使企业崩溃。当然,大中型企业也会推行管理层持股,但是由于大中型企业的盘子都比较大,而管理层能拿出来的钱又实在有限,所持的股权自然有限,绝大部分股权还是由海州控股代表市里掌握。不仅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还能有效的集中资源扶持重点市属企业。等这些重点企业走上正轨,就可考虑让这些企业逐步的上市。

  九十年代中期,民营企业想在国内上市难于登天,但是国有资产上市,相对容易一点。当然了,无论是政治上的需要,还是真心想发展经济,一个地区都会重点扶持几家上市企业。如果国有企业实在拿不出手,政府也会考虑扶持当地的民营企业。

  爱达或者锦湖想在国内上市并不难,但是一个地区能以行政的手段争取到的名额实在有限,而张恪还不屑于从国内的股市圈钱,这些机会,是不会跟海州市的其他企业争的。张恪另有迂回进去资本市场的手段,何苦跟证监会的人打交道?

  目前在海州市,爱达电子的名头最大,但是资产实力最雄厚的还是海州控股。海州控股涉及到大大小小的市属企业,在那些厂长、经理的眼睛里,张知行就是他们的天,到了年关,总要千方百计的孝敬到。到这个时候,市里的那些头头脑脑才恍然发觉,海州控股的董事长、总经理才是真正的肥缺。

  第297章优盘技术

  到这个时候,市里的那些头头脑脑才恍然发觉,海州控股的董事长、总经理才是真正的肥缺。可惜海州控股完全是张知行的地盘,而且海州控股完全是在张知行的手里做起来的,海州控股董事长这个位子,除非他自己让出去,别人根本就没有想着要占这个位子,但是李明学总经理的位子还是有人眼馋的。

  李明学做学问出身,走上管理的道路,也是学以致用,但是他的身份上没有贯以某处某科的级别,连党员都不是。在有些人的眼里看了就有些碍眼,便连周富明也问过这事,周富明倒不会这么明显的安插私人,他只是想将李明学纳入干部编制里来。以李明学在学术上的影响力以及管理海州控股一年多时间以来的成绩,破格给个副处,甚至给个正处,都不会有太大的争议,毕竟干部队伍里还需要一定比例的无党派人士,还能给市里带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美誊。

  在张恪的心里,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就要让政府不再充当直接管理者的角色,而应该谨守股东的本份。给李明学按上副处或正处的头衔,恰恰会让海州控股所努力带来的革新退步,所幸李明学没有当官的瘾,这才给了唐学谦拒绝周富明难得善意的安排的借口。

  张知行抬手看了看表,刚过十一点,想想这时回到家里也不得安生,就没管张恪回不回去,就算一点都不稀罕别人送礼,躲着不见也是不对的,他跟妻子要等到十六日才正式住进新房子里来。

  曾有人以计算机硬件来区分电子工业的四个技术等级:cpu、元器件、组件、组装。爱达电子要拿这个标准衡量,刚刚处在组件生产的技术水平上,就没有站稳脚。

  从组件到元器件是非常艰难地一步。不要看国内很多电子公司产品卖得很好,还是在替国外制造业巨头在打工,核心元器件的成本通常会占到整个产品成本的四分之三或者更多。

  就拿影碟机所需地解码板来说,生产成本有五美金就顶天了,但是ti与斯高柏的售价都在七十美元以上,代理商还要额外拿二十美金。

  张恪昨天看到施春锋手里的刻录光盘想起电脑移动存储器的问题,九十年代大家都还习惯用容量1。44m的软盘,再过十年,刚接触电脑的人可能就不知道软盘长什么样了,都习惯用优盘了。

  十几年后。几乎绝大部分的数码产品都采用优盘的移动存储特性,要是把这项技术掌握在手里,爱达电子日后跟那些电子工业巨头竞争起来还有些底气。

  张恪一夜没有睡踏实,极力回想00年之后才会出现的优盘特性。作为门外汉。除了知道优盘支持usb接口、内置类似闪卡一样的存储芯片,其他地东西一概不知。

  第二天,张恪起了个大早。到公司揪来丁槐,一问才知道闪存早在84年就由东芝公司发明了,由于“反垄断”国际公约的关系,“东芝”将这项专利技术与三星共享;而usb接口九五年才制定1。0标准,因为缺乏软件支持,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于usb接口标准,张恪倒是记得一些东西,微软公司将支持usb接口的标准的软件直接写入cl、波导、厦新、熊猫等等这些在市场上都有着出色表演地电子企业,最终都免不了衰退,就在于他们始终没有掌握着产品的核心技术。

  技术扩张是爱达电子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在海州地区,张恪能看得上眼的只有两家机构,一家是科技局下属的电子研究所。电子研究所本身没有做出多少瞩目的成就,张恪看中的是电子研究所集中了海州地区近半数的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电子研究所与海州市无线电一厂、二厂、三厂、四厂是平行关系。海州市无线电二厂已经给落入张恪的口袋,也就是目前元器件子公司的前身。在僵化地国有体制下,又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电子研究所空有那么多专业人士,却做不出多少成绩。

  爱达电子虽然头顶着央视标王的头衔。但是在电子专业人才短缺的年代,并非有太多的电子专业地优秀毕业生愿意到海州工作的,他们在深、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也会找到很不错的工作。

  还有就是海大光电学院下设地研究机构。张恪就从来不指望海大光电学院的教授、讲师们能有多大的学问,特别是那些青年讲师,连自己吃透教材都没有几个人,不然海州市的电子工业基础也不至于这么差劲,但是在海州地区,毕竟还算一支能提供帮助一些技术支持的机构,勉强要用起来。

  海州地区以外的技术扩张暂且不谈,张恪首先希望能将科技局下属的电子研究所并购过来,只是电子研究所是事业编制,并购起来有些复杂。并非不可能。还有就是对海大光电学院提供一些科研经费,帮助他们将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提高起来,毕竟直接为海州电子工业专门培养人材的也就独自一家。

  过了五点。张恪在丁槐的办公室等了一会儿,才到许思的临时办公室看了一眼。她人已经离开办公室了。张恪给许思打电话,她人已经在厂车上了。

  张恪到停车场取了车,拐出车门,看见许思站在路旁,穿着白呢子风衣,襟领露出里面地红色毛衣,衬着白皙的脸庞,格外的娇媚。

  张恪将车门打开,让许思上车,对她说:“不是要一起去陈妃蓉家吃饭,你怎么不等我地车?”

  许思抿嘴笑着,也不辩解,只说道:“我来开车吧,看你们关在办公室里讨论了整整一天,很累吧?”

  张恪伸手捏着额头,讨论的都是技术上地东西,他对这玩艺儿一知半解,还

  (((★更新最快的小说网★百度搜索:书楼吧★WwW。ShuLouBa。CoM★)))

第 74 部分阅读[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