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9章 王守仁(三)  开局给秦始皇直播兵马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69章 王守仁(三)[3/3页]

  十二岁的王守仁第一次会试失利,对科考的信心没有丢,可是对做圣贤产生了怀疑。

  王华没有对儿子一次失利就生气,过来人更加懂得高中得难度,不过,他儿子科考不利,他的仕途倒是顺利,直接被皇帝赏识调到詹事府,也就是太子讲师班底。

  更加妙不可言的是,当今圣上后宫只有皇后一个女人,只有太子一根独苗,确实是前途无量啊。】

  每个人听到这段话的侧重点都不同。

  “太子讲师啊”这是羡慕的臣子。

  “一个女人?一个儿子?”这是不理解的男人。

  “终究是太子嗣单薄了些。”这是皇帝。

  说的也是,一个儿子还是不保险,毕竟历史上的正德就没有太大的抗风险性,皇位给了旁系。

  朱厚照对王华的印象并不深,他对詹事府的人态度不怎么友好,就是不喜欢读书喜欢上马打仗而已。

  再说,他正儿八经的老师太有名、太多,他爹就他一个独苗,朝廷上下可都操心坏了。

  劝不了他爹就把所有期盼放在他身上,生怕他长歪了一点。

  可惜朱厚照生性不受限制,如此多的目光注视依旧我行我素,长成现在这副谢迁他们看了都要长叹的模样。

  【王守仁回到余姚继续备考,明朝科考的课本是朱熹的书,虽然前面有格竹子的情谊,但王守仁更欣赏的还是宋朝的范仲淹。

  论文做到做到朝廷在想,论武做过西北大元帅,完全符合他的梦想啊。

  虽然还是得被朱老夫子的书,但王守仁决定每次读书前先用范老的文章提提神。

  三年里王守仁没有再出什么奇思妙想,老老实实的读了三年,万事俱备,只欠一考了。】

  王华捂住胸口,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他儿子科考不会那么顺利。

  只是,都要考试了,也没有跑去看竹子,还能闹出什么事来呢?

  【这一次确实又出了状况,王守仁在考试的时候先是把他考的七篇八股文做完,然后他就开始手痒了。

  现在还有时间,又不能提前交卷走人,不如我把后面的‘四经’也做了吧。

  相当于什么呢?

  考试有五份侧重点不同的试卷,考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考一门,王守仁他觉得自己可以,决定把五套试卷都做了。

  而且在朱元璋那一代还真有个考生这么做,被破格提拔了。

  他觉得他行,他也确实行。

  但时间有问题,导致前面还是工工整整的楷书,到后面变行书,再到草书。

  他的考卷,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一交上去立马就被注意到了,毕竟人家誊写他的卷子工作零就别人翻四倍。】

  王华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儿子的行为可以用自信狂妄来形容,偏生他还做完了。

  只不过听到天幕说字体变化,他便明白怕是讨不了什么好。

  其他学子只觉得现在是不酸了,变成苦涩:你好好写你那份不好吗?

  【正对他的这份考卷,主考官两个人还争论起来。

  一个刚开始看到答完五经,内容还不错觉得是全才,但等看到后面潦草的字迹,又觉得没有这个额能耐却要干全才的活儿,这是自不量力,是僭越;

  另一个则是觉得字迹虽然有些潦草,才学是有的,若是直接罢录会挫伤举子的积极性。

  俩人谁都没法说服谁,王守仁的这份卷子递到了弘治皇帝桌案前。

  弘治皇帝的态度是,“河水不走河道,那是祸害;小民不走正道,那是强盗。人才一定要守规矩。不守规矩,才越大,害越大。”

  况且,一篇举子的科考文章,对于他们这个层面的人来说真算不得什么大事。

  毫无疑问,王守仁又落败了。】

  这下子所有人都听明白,人家不是才学不好,是太好了主考官和皇帝怀疑他的心性。

  针对王守仁的答五经,有人说他贪多嚼不烂,也有人说全才就该有所特殊对待,反正是争论个不停。

  不同皇帝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缺人又用人不拘一格的自然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一些讲究规则的则是赞成处置方法。

  不过他们也不会轻易的发表意见,又不是他们的考生。

  不过,所有人都意识到,原来圣人也会落榜啊,还不止一次。书楼吧

  虽然王守仁听着和他们想象中举止有度、旷世奇才的圣人有差距。

第169章 王守仁(三)[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