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123 部分阅读  古代幸福生活 全文+番外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 123 部分阅读[1/3页]

  当女孩来养。”

  “哈哈。”老侯爷听了太夫人歪到爪哇国去了,不由得长笑了一声,把手指里夹的信晃了一晃,笑道:“夫人,这信里的话,我还没有说完呢。”

  一个房里的人都不说话了,猛然安静了下来,因为太夫人微瞪了眼睛看了老侯爷,只是等着。卖关子卖足了的老侯爷手里晃了那信,笑问了太夫人:“夫人是希望四年生三个,还是希望四年生四个?”房里的人都惊呆了。

  与老侯爷多年夫妻的太夫人慢慢笑了,道:“我只是不敢去想有这么大的福气。我们妙姐儿能一次生两个不成?”然后合手念了一声菩萨:“如果是两个,我。。。。。。”

  愿还没有许完,老侯爷这才从容地打断了太夫人的许愿,笑道:“我的夫人,长孙女出来了。”这才放声哈哈笑了的老侯爷又补了一句:“四年生了四个,夫人这门亲事订的好。”

  “好”房外又是一声说好声。蒋大夫与蒋太夫人进了来,正好听到了老侯爷最后的这段话。

  四个亲家互相道好声,房里大家的一片逢迎声。老侯爷慢慢展开了信纸,把朱宣的来信一字不错的念了出来:“。。。。。。长女端慧,三子姓名请长辈信赐名。。。。。”

  “叫闵最好,”蒋大夫当然不让,而且理由十足:“世子名字是王爷起的,毅将军的名字是老侯爷起的,这第三位小王爷的名字当然是我来起。”想我京都大儒,怎么能不给重外孙子起个名字呢。

  热闹非凡时,沈居安带了沈经南来了,一进来就道喜:“卫夫人今天到了京里,她进宫去了。我来道喜的,妙姐儿生了一对龙凤胎。”

  卫夫人是在回京途中,接了朱宣命人赶上来送的信。一下了船就打发了沈居安带了沈经南来南平王府来报信并道喜。

  一片欢喜中,太夫人还是注意到了方氏与申氏,又看了叶姨娘,先对了叶姨娘笑道:“你要去看两个姑奶奶去,很好,就在京里这么近,让人备了车,明天我也去看看去。”

  然后对了孟姨娘,是满面笑容:“两个媳妇多亏了你平日照看,人都说宫里张太医的药最好,还是让人请了来,继续吃他的药。”

  方氏、申氏红了脸,太夫人得意忘形了,全然不管房里还有公公老侯爷,蒋太夫与沈居安。

  孟姨娘笑着又提了一下:“两位公子房里的人。。。。。。”方氏、申氏迟迟没有,文锦、书锦也有了身孕,孟姨娘再也等不得了。

  太夫人无可无不可,笑道:“明儿张太医来了,一起看好了。”方氏看了孟姨娘道了谢,手在袖子绞了丝帕,扫了一旁坐着的申氏一眼,见她全无表情,脸上仍然是刚才那个样子。

  与申氏处了这么久,这是一个会装憨的人。

  一时卫夫人来了,与老侯爷、蒋大夫一起去书房里不知什么去了。蒋太夫人、沈居安陪了太夫人说了那一对龙凤胎。

  蒋太夫人笑道:“郡主的名字,我记得是早就起好了,叫。。。。。。”太夫人大声笑着告诉了蒋太夫人:“朱慧,叫端慧郡主。”

  “是,是,是端慧郡主,”蒋太夫人带了笑固执的说了一句:“这个孩子一定长的象妙姐儿。”房里里的人都一起开怀大笑了蒋太夫人张口就只有一句话:“长的一定象外孙女儿。”这是妙姐儿生了孩子,蒋太夫人就会说的一句话。

  方氏与申氏听了要招待亲家在这里吃饭,就约了回房去重新换了衣服,再拢一拢头发从房里走了出来。

  青桃也有些难过了,眼前无人,对方氏道:“姨娘反倒为房里人说话,亏了三夫人也能听进去。”

  方氏双手一直绞了衣袖,低声儿说了一句:“她是姨娘生的。”

  书房里此时老侯爷,蒋大夫、卫夫人都是面色凝重,听了卫夫人在说话。

  “先是见了皇后,说了为六皇子议亲,要从老臣伍氏、云氏、明氏中间及笈的姑娘中间挑选了。”卫夫人缓缓道来:“说了中秋夜宴,请了这些姑娘们。请六皇子自己挑选了。”

  卫夫人继续说下去:“然后皇上召了我去,问了南平王伤病如何,又问了新出生的孩子。皇上说早上对镜,有白发了。南平王小了皇上不少,应该没有白发。我看皇上的意思,是思念南平王了。”

  说完了话,卫夫人不出意外的看到了老侯爷、蒋大夫都面色一沉。卫夫人眼眸熠熠,声音果断的说了:“我已回禀了皇上皇后,刚出生的孩子们年纪幼小,只怕不适合赶路。”

  “皇上怎么说?”老侯爷、蒋大夫四道凝眸不约而同投到了卫夫人面上。卫夫人露出了笑容:“皇上又说了,明年可以进京吧。”

  窗外晚霞在天边出现,老侯爷看了竹帘上的光痕,看了紧闭了的书房门,老侯爷取出了京里的城图,展开了放在了桌上,一一指了看:“这里是西山大营,这里是四个城门,西山大营的将军是跟了王爷军中出身的,是几年前就调到了京里的。

  管城门的将军原本是靖海王处的,去年也换成了王爷军中的将军。这是皇上亲发的旨意。”

  蒋大夫与卫夫人心里雪亮,皇上对于皇弟们,皇亲们也是时时提防了。

  “就是伤病,也不能是一辈子。我还在封地上的时候,王爷也对我说了,明年回京来,才是好时机。想来他自有主意,今年是不会回来的。”老侯爷和颜悦色的看了卫夫人:“夫人,皇后面前再请多多进言了,刚出生的孩子们今年是不能路上奔波的。”

  蒋大夫也点了点头道:“今年仍是鱼龙莫辨,再过一年,屑小心怀不测的人就会浮出水面来,至少也有端睨。今年冬天是万万不能回京来的。”

  老侯爷与蒋大夫对视了,都明白对方的想法。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与朱宣一殿同臣。两年前那些落井下石的,一听到了南平王回京来,害怕惊心之余,又要生了多少事情出来。

  南平王朱宣少年得志,以前对于不合之人,手段也的确是狠了一点儿。比如说林太医,不过是个抓药的小角色,朱禄一经问明了,立时就溺毙了。

  得罪了将军苏南的两个刑部小吏,也是朱宣一纸调令调入了军中。虽然朱宣是希望苏南能借由此事有点儿胸襟,可是这两个人送到了苏南手中时,朱宣也并不在意,随时候了苏南会送两颗脑袋过来再请罪。

  太夫人要去看文锦、书锦,第二天一早就套了车带了叶姨娘和方氏、申氏去。

  老侯爷送了太夫人的马车出门,又去看了太夫人去封地的行李马匹准备,这才往里面来。

  孟姨娘留在了家里,一个老侯爷在家,都走了要去一天,没有人侍候老侯爷;另一个孟姨娘是个姨娘,叶姨娘是生母,太夫人带了去了还有个说法。

  家里的姨娘都带了去,让亲家看了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呢。老侯爷坐下来,喝了一杯茶,看了孟姨娘又重新添换了来。

  朱明走了进来,手里拿了一堆的礼单,笑着进了来:“父亲,这是贺新出生的小王爷和端慧小郡主的。”京里官场上更是钻营,这些人早早就打听了南平王妃大约什么时候生,昨天下午卫夫人回了来,进了一次宫,消息就不径而走了。

  接了礼单在手里看了,老侯爷只是笑一笑一面看一面对朱明道:“都登记在册了,这些人家里有了喜事好还礼去。”朱明笑回了:“帐房的管事们正在抄着呢。”倒不用都回,有的明显是求事情,来逢迎的,当然是不用回。

  老侯爷听完了朱明的话,教训了道:“要记着回的那些家,一定要不能回错了礼。”当然是要按了送来的礼单来回礼。

  朱明恭敬的答应了一声:“是。”在国子学里挂了个闲职的朱明与朱辉在家里主要是管了管事的,重要的事情还是老侯爷与朱宣来拿主意。

  老侯爷看完了礼单,满面笑容的一一指了挑出来的几份礼单:“这几份里,金玉饰件,翡翠挂件,一起收拾了,太夫人去封地上时,带去给端慧小郡主和闵小王爷戴了玩。

  这几份里有阿胶,人参补身子的,除了太夫人留一份在京里,别的带去给妙姐儿。”一下子生了两个,做为公公的老侯爷也认为是件辛苦的事情。

  朱明笑应了:“是。”果然名字还是用了“闵”字,蒋大夫昨天晚上一席晚饭吃起来,与老侯爷一直相执不下,总算是如愿了。

  最后一份礼单老侯爷拿在手里,又看了下看问了朱明:“袁大人是亲自来送的礼还是家人来的?”

  朱明一听就笑了道:“刑部的袁大人是亲自来送的礼。”袁大人自从老师章严之一事得罪了南平王府,一直升迁不利。

  这一次亲自来送礼,不得不来。卫夫人见了皇上,都揣摩出了皇上思念南平王了,京里的官员们上次对了南平王落井下石的,更是担心南平王重回京中,要一一做手段。

  看了袁大人礼单上光现银子就是两千两,老侯爷随手也放了下来,这个琉璃蛋儿,哪里来这些钱。刑部的出息,都是从犯人犯官家里来的。

  要么是大富了,要么就是过于清廉了,这位袁大人官声一向很好,不是个贪污的人,再说皇上登基以后,除了章严之等三数家以外,并没有抄过富贵人家。

  这两千两银子对于只拿俸禄的人来说,也是不少钱了。正在想着,朱辉也走了过来,回禀了父亲:“宫里的张太医来了,说是母亲昨天让人送了贴子去请了明天来,他今天不当值,来送闵小王爷和端慧郡主的贺礼,随便问一声儿,是哪一位生了病?”

  老侯爷“啊”了一声道:“难为他今天来送贺礼,又想了问这个。是给你二嫂和你媳妇儿看病的。真是不巧了,今天都去看了文锦、书锦,让他扑了一个空。快快请进来喝茶。”

  朱辉不明白,还是去请了。申氏与方氏回房去,并没有对了朱明、朱辉说要看张太医的事情。

  朱明还站了同父亲说一下新生的两个孩子的事情。一旁站了奉茶的孟姨娘看了眼前无人了,陪了笑脸求了老侯爷:“既然张太医也来了,不如先给两位哥儿的房里人先看了。”又看了老侯爷的神色,笑道:“昨天太夫人也同意的。正巧儿今天张太医来,先让她们看了,免得明天一起看,又要同两位夫人一起挤了。”

  老侯爷更是个无可无不可的人,膝下只有朱宣一个能干儿子,可是姨娘生的也有朱明与朱辉。

  听了太夫人也同意了,就点头道:“那就请了张太医给她们先看了吧。”孟姨娘欢欢喜喜的去告诉了朱明、朱辉的房里人。让她们收拾了,请张太医去看一下。

  晚上太夫人才回了来,回来了家吃了晚饭,难得的请了老侯爷:“请坐一会儿再走,我有话和你说。”

  老侯爷就留了下来,房里只坐了老夫妻两个人。太夫人用手扶了扶头上的金挖耳,听了老侯爷先说了备办的东西:“路菜行衣都准备了,就看太夫人哪一天走。糖葫芦要当天去买才好。所以走的那一天再去买去。”

  太夫人含笑听了,听完了以后,先是想了一想,象是心里有什么话一直放着,这会儿要想了怎么说一样。

  过了一会儿,才慢慢说了一句:“我想,儿子那里,我还是不去了吧。”老侯爷听了大吃了一惊。

  自从回了京里来,天天就要念叨一下没有陪了孙子,吃一样好吃的可以久放的点心,就要让人装了盒子送去封地上。媳妇生了一对龙凤胎,闻信今天来的亲戚们都是夸赞了,京里生龙凤胎的人家可不多。

  太夫人突然说了不去了,老侯爷一下子不明白了。看了太夫人只是笑了,徐徐道:“今天去看了文锦和书锦,见了我去了,都高兴的不行。这两个孩子,一向是叶姨娘带的多,在我面前的少。

  今天见了我,竟然象是接什么神佛一样。象是我去了,在婆家就有了偌大的面子。”太夫人手扶了膝,看了老侯爷,并没有愧疚的神色,只是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我对这几个孩子,象是亏欠了不少。”

  老侯爷一听就笑了,劝慰道:“夫人说哪里的话来,夫人如果亏欠了,孩子们还会见了夫人就象接神佛。”

第 123 部分阅读[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