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二集[1/3页]
第二集
紫草释名紫丹、紫夭、此戾、藐、地血、鸦衔草。
气味(根)苦、寒、无毒。
主治
1、婴童疹痘(将出未出、色赤便闭者可用本方,如痘已出而红活、大便利者则忌用)。
用紫草二两,锉碎,泡在百沸汤一碗中,盖严勿使漏气。
汤温后,服半合。
改用煎服亦可。
2、痈疽便闭。
用紫草、栝楼子等分,水煎服。
3、小便淋。
用紫草一两,用成散剂,每服二钱,饭前服。
井华水送下。
4、产后淋沥不净。
治法同上。
5、恶虫咬伤。
用紫草煎油涂搽。
白头翁释名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
气味(根)苦、温、无毒。
主治
1、热痢下重。
用白头翁二两,黄连、黄蘖、秦皮各三两,加水七升煮成二升。
每服一长。
不愈再服。
妇人产后痢虚极者,可加甘草、阿胶各二两。
2、下痢咽痛。
用白头翁、黄连各一两,木香二两,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半,分三次用服。
3、肠坠偏肿。
用白头翁根,捣敷患处。
4、包痔肿痛。
治法同上。
5、小儿秃疮。
治法同上。
白及释名连及草、甘根、白给。
气味(根)苦、平、无毒。
主治
1、鼻血不止。
用口水调白及末涂鼻梁上低处(名“山根”);另取白及末一钱,水冲服。
2、心气疼痛。
用白及、石榴皮各二钱,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黄豆大。
每服三丸,艾醋汤送下。
3、妇女阴脱。
用白及、川乌药,等分为末,薄布包一钱,纳入阴道中,觉胜利内热即止。
每天用一次。
4、疔疮、肿疮。
用白及末半钱,澄水中,等水清后,去水,以药摊厚纸上贴于患处。
5、跌打骨折。
用白及末二钱,酒调服。
6、刀伤。
用白及、煅石膏,等分为末,洒伤口上。
7、冬季手足皲裂。
用白及粉加水调匀,填入裂口。
患处不能沾水。
8、汤火伤。
用白及粉调油涂搽。
9、重伤呕血。
每日服白及末,米汤送下。
10、肺、胃出血。
治法同上。
三七释名山漆、金不换。
气味(根)甘、微苦、温、无毒。
主治
1、吐血、咳血不止。
用三七一钱,口嚼烂,米汤送下。
2、赤痢血痢。
用三七三钱,研细,淘米水调服。
3、大肠下血。
用三七研细,淡白酒调一至二钱服。
三服可愈。
4、妇女血崩。
治法同上。
5、重度赤眼。
用三七根磨汁,涂眼睛周围,很见效。
6、无名痈肿,疼痛不止。
用三七根磨米醋调涂;如痈已破,则用三七研细干涂。
7、虎咬虫伤。
用三七研细,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另取三七嚼涂伤处。
黄连释名
亦名王连、支连。
气味(根)苦、寒、无毒。
主治
1、心经实热。
用黄连七一,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饭后过一阵(食远)温服。
小儿减量。
2、伏暑发热、作渴、呕吐及赤白痢。
用黄连一斤,切小,加好酒二升半煮干,再焙过、研细,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一天服三次。
此方名“黄龙丸”。
3、骨热黄瘦。
用黄连四分,切小,加童便五大合,浸一夜,微煎三四沸,去喳,分二次服下。
4、小儿疳热(遍身疮蚀、潮热、肚胀、口渴)。
用黄连五两,切碎,以水调湿,纳猪肚中,缝好,放在饭上蒸熟,连同少许饭烂捣烂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
另服调血清心的药,使病速愈。
5、消渴尿多。
用黄连末和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又方:黄连半斤,酒一升,放在开水锅里,煮一伏时,取出晒干,三细,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6、小便如油(按:这是消渴晚期病伏)。
用黄连五两、栝楼根五两,共研为末,加生地黄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牛乳送下。
一天服二次。
忌食冷水、猪肉。
7、破伤风。
用黄连五钱,加酒一碗,煎至七成,再加黄蜡三钱溶化后,趁热服。
8、白浊。
用黄连、白茯苓,等分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以补骨脂煎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
9、痢症多血。
用黄连一两,加水二升,煮成半斤,露一夜,次日烧热后空心服。
又方:黄连一两,和鸡蛋白做饼,灸成紫色,研细,以浆水三升,慢火熬成膏。
每服半合,温米汤送下。
单以鸡蛋白调黄连末为丸服亦可。
又方:黄连二两,切碎,放在瓦上焙焦,加当归一两(焙过),共研为末,再加麝香少许。
每服二钱,陈米汤送下。
10、冷热诸痢。
用黄连一两半、龙骨一两、大附子一个、干姜一两半、胶一两半,切细,加水五合,煮沸即停,稍冷再添水煮,如此反复九次,最后约得药汁一升,一顿服下。
11、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用黄连、木香,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一天服一次。
此方名“香连丸”。
12、鸡冠痔。
用黄连末涂搽,加入赤小豆末更好。
13、痔病秘结。
用黄连、枳壳,等分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14、水泄、脾泄。
用黄连一两、生姜四两,同以文火炒至姜脆。
取出,把两药分开,各研为末。
水泄用姜末,脾泄用黄连末。
每服二钱,空心服,开水送下。
此方名“神圣香黄散”,亦治痢疾。
15、吐血不止。
用黄连一两,捣碎,加鼓二十粒,水煎去渣,温服。
16、眼目诸病。
用黄连不限多少,捣碎,浸清水中六十天,然后单取汁熬干。
另用艾铺瓦上,燃艾,把熬干的药碗,盖在艾上,受到艾的烟熏。
艾烟尽后,刮取碗底药末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每服十丸,甜竹叶汤送下。
17、眼睛突然红痛。
用黄边锉碎,浸在鸡蛋清里,经过一夜,次日,滤去渣,以鸡毛蘸蛋清点眼。
又方:用黄连和冬青叶煎汤洗眼。
又方:黄连、干姜、杏仁,等分为末,用棉包裹浸入热水中,趁热闭目淋洗。
18、双目痒痛。
用黄连浸乳中,随时取汁点眼。
19、泪出不止。
用黄连浸水成浓汁搽洗。
20、牙痛。
用黄连末搽痛处。
21、口舌生疮。
用黄连煎酒,时时含漱。
22、小儿口疳。
用黄连、芦荟,等分为末。
每服五分,蜜汤送下。
如系走马疳,可再加蟾灰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
23、小儿耳后疮(称月月蚀)。
用黄连末搽敷。
24、胎动出血。
用黄连研末,每服一茶匙,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25、妊妇心烦,不能睡眠。
用黄连研末,每服一钱,清稀饭送下。
26、无名肿毒。
用黄连、槟榔,等分为末,加鸡蛋清调匀搽患处。
疮已溃或未溃,皆可用此方。
27、中巴豆毒,下泻不止。
用黄连、干姜,等分为末,取一茶匙,水冲服。
胡黄连释名
亦名割孤露泽。
气味(根)苦、平、无毒。
主治
1、伤寒劳复(身热,尿赤如血色)。
用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壳),加蜜半两拌匀,炒至微焦,研细,再加猪胆汗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
另取生姜二片、乌梅一个,浸在三合童便中,半日后,去渣留尿,加温,饭后将药丸送下。
2、小儿潮湿、盗汗。
用胡黄连、柴胡,等分研细,加炼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服一至五丸,按年岁加减。
丸子先用酒少许化开,再加水煮开多次后用药渣同服。
3、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
不可用大黄、黄芩等伤胃的药物)。
用胡黄连半两、灵脂一两,共研为末,加入雄猪胆汁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一、二十丸,米汤送下。
4、小儿疳泻,冷热不调。
用胡黄连半两、棉姜一两(炮过),共研为末。
每服半钱,甘草汤送下。
5、小儿黄疸。
用胡黄连、川黄连各一两,共研为末。
另取黄瓜一个,挖去瓤子,把药放进去。
瓜外用面裹一层,煨熟,剥掉面层,捣烂药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按年龄大小酌给药量,温水送下。
6、吐血、鼻出血。
用胡黄连、生地黄,等分为末,加猪胆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临睡时服五十丸,茅花汤送下。
7、血痢不止。
用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等分为末,茶送下。
8、婴儿眼睛发红。
用胡黄连研细,加茶调匀,涂手足心。
9、痈疽疮肿。
用胡黄连、穿山甲(烧存性),等分为末,加茶或鸡蛋清调搽。
疮已溃或未溃都可用此方。
10、痔疮疼肿难忍。
用胡黄连末和鹅胆汁调匀涂患处。
黄芩释名腐肠、空肠、内虚、经芩、黄文、印头、苦督邮。
内部实在的叫子芩、条芩、鼠芩。
气味(根)苦、平、无毒(一称大寒)。
主治
1、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宜服“三黄丸”。m.sΗùlοùβà八.cοM
随季节而不同。
按上列三药的右诹,春季用量是:四两一三两一四两;夏季是:六两一一两一七两;秋季是:六两一三两一三两;冬季是:三两一五两一二两。
配好后捣碎和蜜做成丸子,如乌豆大。
每服五丸,渐增至七丸。
一天服三次。
一月后病愈。
久服使人健壮。
2、胸部积热。
用黄芩、黄连、黄蘖,等分为末。
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开水送下。
此方名“三补丸”。
3、肤热如火烧,骨蒸(结核)痰嗽等。
用黄芩一两,加水二杯,煎成一杯,一次服下。
4、肝热生翳。
用黄芩一两、淡豉三两,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着吃,温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忌食酒、面。
5、吐血、鼻血、下血。
黄芩一两,研末,每取三钱,加水一碗,煎至六成,和渣一起温服。
6、血淋热痛。
用黄芩一两,水煎,热服。
7、妇女绝经期的年龄已过,仍有月经或月经过多。
用黄芩心二两,浸淘米水中七天,取出炙干再浸,如此七次,研细,加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8、安胎清热。
用芩、白术,等分为末,调米汤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开水磅下。
药中加神曲亦可。
9、产后血渴,饮水不止。
用黄芩、麦门冬,等分为末,水煎,温服。
秦艽释名艽,音交。
亦名秦瓜,秦。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
1、黄疸。
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
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
又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2、暴泻、大渴、大饮。
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
3、伤寒烦渴。
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4、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
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
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5、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
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服。
6、小便艰难。
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
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每服一
第二集[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