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十一集[1/3页]
第十一集
6、盗汗,用酸枣仁、人参、茯苓,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白棘释名棘刺、棘针、赤龙爪。
花名刺原。
气味(白棘)辛、寒、无毒。
主治
1、小便尿血。
用白棘三升,加水五程序,煮取二升,分三次服。
2、明脏虚冷,腹胁刺痛。
用白棘一合(焙过)、槟榔二钱半,加水一碗,煎至五分,再加好酒半碗,煮开几次后,分二次服。
3、睫毛倒生。
用白棘一百二十个、地龙二条、木贼一百二十节、木鳖子仁二个,共炒为末,摘去倒毛,每日以药末吸入鼻内三、五次。
睫毛即不再倒生。
4、龋齿腐朽。
用白棘二百枚(朽落地者),加水三程序,煮成一升,含漱。
或烧棘涂病齿,再敷雄黄末。
5、小儿口噤,惊风不乳。
用白棘烧为末,水送服一钱。
6、小儿丹肿。
用水煮白棘根汁洗搽。
7、痈前痔漏。
治方同上。
8、疔疮。
用白棘(倒钩者)三枚、丁香七枚,是入瓶中烧存性,加未满月的婴儿粪和匀,每日涂疮三次。
9、诸肿有脓。
用白棘烧灰,水送服一钱。
一夜之间,肿即可出头。
蕤核释名白。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
1、多种眼疾(眼目昏暗,痒痛隐涩,赤肿羞明,能远视,迎风有泪,多见黑花)。
用蕤仁(去皮,压去油)二两、脑子二钱半,一起研匀,加生蜜六钱,收存点眼。
此方名“零星雪膏”。
又方:用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先以的在味煎取浓汁,次下蕤仁作成膏,每日点眼。
眼方名“百点膏”。
2、目翳。
用蕤仁(去油)五分、盐一分、猪胰子五钱,共捣如泥,收存点眼,能取下翳膜。
又方:用蕤仁(去油)一两,加白蓬砂一钱、麝香二分,研匀收存,去翳甚效。
这两个方子,都称为“拔云膏”。
山茱萸释名蜀酸枣、肉枣、鸡足、鼠矢。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
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
胡颓子释名蒲颓子、卢都子、雀我酥、半含春、黄婆奶。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
1、水痢。
用胡颓子(按:即成熟果实)煎水服。
2、疮疥。
用胡颓子根煎汤洗。
3、吐血。
用胡颓子根煎水饮服。
4、喉痹痛塞。
用胡颓子根煎酒灌服。
气喘咳嗽。
用胡颓子叶焙过。
研为末,米汤送服二钱。
金樱子释名刺梨子、山石榴、山鸡头子。
气味酸、涩、平、无毒。
主治
1、活血强身。
霜后摘取金樱子果实,捣去刺,劈去核,以水淘洗后,再捣烂,放入大锅水中熬煎。
用得绝火。
煎至水减半时,过滤,继续熬煎成膏。
每服一匙,用暖酒一碗调下。
2、补血益精。
用金樱子(去刺及子,焙过)四两、缩砂二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3、久痢不止。
用罂粟壳(醋炒)、金樱子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在。
每服五至七丸,陈皮煎汤化下。
4、痈肿。
用金樱子嫩叶捣极烂,加盐少许涂肿处,留出疮头透气。
5、刀伤出血。
夏季采金樱子叶,同桑叶、叶等分,阴干,研为末,敷伤处,血止口合。
此方名“军中一捻金”。
6、驱寸白虫(按:即绦虫)。
用金樱子根二两,锉细,加糯米三十粒,注入水二升煎至五合,空心服,不久虫即泻下。
郁李释名车下李、爵李、雀梅、常棣。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
1、小儿惊痰实,二便不通。
用大黄(酒浸后炒过)、郁李仁(去皮,研为末)各一钱,滑石末一两,一起捣和成丸子,如黍米大。
二岁小儿服三丸,其他儿童根据情况加减,开水送下。
2、肿满气急,睡卧不得。
用郁李仁一合,捣成末,和面作饼吃,吃下即可通便,气泄出后即愈。
3、心腹胀满,二便不通,气急喘息,脚气浮肿。
用郁李仁十二分,捣烂,水磨取汁,薏苡三合,捣如粟大。
一同煮粥吃下。
4、皮肤血汗。
用郁李仁(去皮,研细)一钱,鹅梨捣汁调下。
鼠李释名楮李、鼠梓、山李子、牛李、皂李、赵李、牛皂子,乌槎子、乌巢。
气味(子)苦、凉、微毒。
主治
1、诸疮寒热,用鼠李生捣敷涂。
2、虫牙肿痛。
用鼠李煎汁,空腹饮一碗,是时频频含漱。
3、痘疮黑毁。
采黑熟了的鼠李子,捣烂取汁,熬成膏,瓷瓶收存,须令透气。
每服如皂角大一团。
煎桃胶汤化下。
约过两小时,再服一次痘疮自然红活,方中加麝少许更好,如无新鲜鼠李子,取干者如水熬膏亦可。
女贞释名贞女、冬青、蜡树。
气味(实)苦、平、无毒。
主治
1、补肾滋阴。
取女贞子,去梗叶,浸酒中一日夜,擦去皮,晒干,研为末,待早莲草出时,采数石,捣汁熬浓,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夜服百丸,酒送下。
十多天之后,体力增加,老人不再起夜。
又能变白发为黑色,强腰膝,起阴气。
又方:用初冬采收后阴干的女贞实,酒浸一日,蒸透晒干,取一斤四两;夏季采收并阴干的旱莲草,取十两;晚春采收并阴干的桑椹子,取十两。
三味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八直丸,淡盐汤送睛。
若是五月份采的又桑椹,八月份采的旱莲,则可直接捣汁和药,不用加蜜。
2、风热赤眼。
用女贞子不限量,捣汁熬膏,净瓶收存,埋地中七日后,取以点眼。
3、口舌生疮,舌肿胀出。
取女贞叶捣汁含浸吐涎。
4、一切眼疾,用女贞叶捣烂,加朴硝调匀贴眼部。
冬青释名冻青。
气味(子及木皮)甘、苦、凉、无毒。
主治
子浸酒,去风虚,治痔疮。
叶烧灰,可治皮肤皲裂,灭瘢痕。
枸骨释名猫儿刺。
气味微基、凉、无毒。
主治
木皮浸酒服,补腰脚令健,烧灰淋汁或煎膏,涂白癜风卫矛释名鬼箭、神箭。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
1、产后败血(脐腹坚胀,恶露不快)。
用当归(炒)、卫矛(去中心木)、红蓝花各一两。
每服三钱,以酒一大碗,煎至七成,饭前温服。
2、疟疾。
用卫矛、鲮鲤甲(煤灰)各二钱半,共研为末。
每取二、三分,病发时鼻中。
又方:用卫矛末一分,砒霜一钱、五灵脂一两,共研为末。
病发时冷水冲服一钱。
南烛释名南天烛、南烛草木、男续、当染菽、猴菽草、草木之王、惟那木、牛筋、乌饭草、墨饭草、杨桐。
赤者名文烛。
气味(枝叶)苦、平、无毒。
(子)酸、甘、平、无毒。
主治
枝叶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
子亦强筋益气,固精驻颜。
五加释名五佳、五花、文章草、白刺、追风使、木骨、金盐、豺漆,豺节。
气味(根皮、茎)温、辛、无毒。
主治
1、风湿痿痹。
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装袋内,放入好酒二斗中,以坛封固,安大锅内水煮,坛上放米一合,米熟即把坛取出。
等火毒出过,取药渣晒干,做成丸子,每日清晨服五十丸,药酒送下,临卧时再服一次。
此方能去风湿、壮筋骨、顺气化痰、添精补髓,功难尽述。
2、虚劳不足。
用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加水一石五斗,煮成七头号。
其中,以四斗浸曲一斗,以三斗拌饭,照常法酿酒,熟后常取饮服。
3、脚气肿湿,骨节、皮肤疼痛。
用五加止四两,浸酒中,远志(去心)四两,亦浸酒中。
几日后,取药晒干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此方名“五加皮丸”。
4、小儿行迟(三岁小儿还不会走路)。
用五加皮五钱,牛膝,木瓜各二钱半,共研为末。
每服五分,米汤加几滴酒调服。
枸杞、地骨皮释名枸枸棘、苦杞、甜菜、天精、地骨、地节、地仙、却老、羊乳、仙人杖、西王母杖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
1、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
和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
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两炒,一份用小茴香一两炒,一份用芝麻一两炒,一份用川楝肉一两炒。
炒后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
此方名“四神丸”。
2、壮筋骨,补精髓。
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
此方名“地骨酒”。
3、骨蒸烦熟(包括一切虚劳烦热及大病后烦热)。
用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和匀后。
每取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此方名“地仙散”。
4、肾虚腰痛。
和枸杞根、杜仲、萆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锅内煮一天,常取饮服。
5、赤眼肿痛。
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进盐一两,再煮成二程序,频用洗眼和点眼。
6、小便出血。
用新地骨皮洗净,捣取自然汁。
无汁则加水煎汁。
每服一碗,加一点酒,饭前温服。
7、风虫牙痛。
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8、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
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
此方名“地骨皮汤”。
9、男子下疳。
先以浆水洗过。
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
10、妇女阴肿或生疮。
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11、痈疽恶疮,脓血不止。
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
以地骨皮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
12、足趾鸡眼,作痛作疮。
用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涂。
13、目涩有翳。
用枸杞叶、车前叶各二两,捣出汁,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
取汁点眼,不过三、五次,即见效。书楼吧
14、五劳七伤,房事衰弱。
用枸杞叶半斤,切细,加粳米二合,豉汁适量,一起煮成粥。
每日食用,有效。
石南释名风药。
气味(叶)辛、苦、平、有毒。
主治
1、鼠瘘不合。
用石南、生地黄、茯苓、黄蘖、雌黄、等分为末,每天敷患处两次。
2、小儿通睛(小儿误跌或头脑受伤,致使瞳仁不正,观东则见西,观西则见东)。
用石南一两、藜芦三分、瓜丁五至七个,共研为末。
每次吹少许入鼻中,一天三次。
内服牛黄平肝的药物,此方名“石南散”。
牡荆释名黄荆、小荆、楚。
气味实:苦、温、无毒。
叶:苦、寒、无毒。
根:甘、若、平、无毒。
茎:甘、平、无毒。
主治
1、白带下。
用牡荆子炒焦为末,饮服。
2、小肠疝气。
用牡荆子半升,炒熟,加酒一碗,煎开,乘热饮服。
甚效。
3、湿痰白浊。
用牡荆子炒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4、耳聋。
用牡荆子泡酒常饮。
叶:1、九窍出血。
用荆叶捣汁,酒调服二合。
2、小便尿血。
治方同上。
3、腰脚风湿。
用荆叶煮水,熏蒸病人,以汗出为度。
根:各上风疾。
用七叶黄荆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汤,每日饮服适量。
茎:灼疮发热,风牙痛。
青盲内障。
荆沥:1、中风口噤。
服荆沥,每次一升。
2、头风头痛。
用日取荆沥饮服。
3、喉痹疮肿。
取荆沥细细咽服。
或以荆一把,水煎服。
4、心虚惊悸,形容枯瘦。
用荆沥二升,火上煎成一升六合,分四次服,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5、赤白痢。
久不愈。
用荆沥饮服,每日五合。
6、疮癣。
用荆沥涂搽。
紫荆释名紫珠。
皮名肉红、内消。
气味(木、皮)苦、平、无毒。
主治
1、痈疽发背,肿毒流注。
用紫荆皮(炒)三两、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药(炒)二两、生白术一两、木蜡(炒)一两,共研为末,用葱汤调热敷涂患处,疮不甚热煮,用酒调敷;痛得厉害或筋不能伸,药中再加乳香。
2、鹤膝风。
用紫荆皮,水煎。
饭前服。
3、痔疮肿痛。
用紫荆皮、水煎,饭前服。
4、产后诸淋。
用紫荆皮五钱,半酒半水煎,温服。
木槿释名榇、日及、朝开暮落花、藩篱草、花奴玉蒸。
气味甘、平、滑、无毒。
主治
1、赤白逅眄。
用槿皮二两,切细,用白酒一碗半,煎成一碗,空
第十一集[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