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五十五章 魏吴VS晋国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二百五十五章 魏吴VS晋国[3/3页]

  由于襄阳在魏国、晋国手里,宛城的军事地位下降,其城墙也多有破损,渐渐的沦落了一座平常的小县城。

  徐胤等人本以为打宛城轻轻松松,却不想被孟观阻住了去路。

  等到二月初的时候,王浑在洛阳面见司马炎,得知赵广已经北渡黄河,王浑与羊祜、杜预等人商议一番,遂决定先将曹昙给打趴下,收复被魏军占领的襄阳。

  相比温县,襄阳确实更加重要。

  还有一点,王浑手底下的晋军,多来自荆州北部,其家眷现在已经落到了魏国手里,要是时间再拖延下去的话,王浑担心晋军将卒会哗变。

  魏、晋宛城之战从元月末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中旬,两边大小战事无数,打的甚是激烈,却一时分不出胜负。

  曹昙为了支援宛城战事,连续的遣使往东吴,向孙皓陈说厉害修好,已经被曹昙视为贾诩再生的桓楷又想出了一个毒计,让曹昙奉孙皓为兄长,且魏国愿为吴国的附庸国存在。

  魏向吴称臣。

  桓楷的这一计策,正是瞄准了孙皓好大喜功的弱点。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孙权在袭杀关羽之后,面临刘备征讨夷陵的报复,只得屈膝向曹操称臣,于禁等降将也是在那个时候回到了魏国。

  不过,在陆逊夷陵大战胜利后,孙权也是立即拔刀相向,魏吴臣属关系从此破裂。

  这一段魏吴之间的纠葛,虽然是孙权的权宜之计,但终归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孙权在位时也每每为此而感叹。

  孙皓登基,数次北伐晋国,原因就是想要洗涮这段过往,现在曹昙称臣,正中孙皓下怀。

  吴国朝堂上,左丞相陆凯已经去世,其余老臣丁奉、施绩、陆抗等皆领兵在外,掌权的右相张悌刚刚从军师位置上提拔上来,资历不够,孙皓无人制约,也就更加的为所欲为。

  接受魏国称臣之后,孙皓作为兄长,也很是大方,即诏令江陵的吴军支援襄阳,魏吴两军这一联合,让晋国方面压力倍增。

第二百五十五章 魏吴VS晋国[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