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垦戌边和人口迁徙计划[2/3页]
完整了,这些屯垦区域需要的人口缺口除了汉人之外,更多的还应该是从三韩地区迁徙的人口。
“皇上的意思臣明白,我会让民政部今年择机从中原和江南几省当中抽调二十万汉民前往西北安家。”岑天时对于李玄清的意思自然是瞬间了悟,所以点了点头道:“西北那边的农田什么的今年的粮食作物已经基本上都种植过了,不过我想我们如果开始土地改革的话那么还是很有机会将这些农作物连带着土地都可以分给他们。”
“这样也好,陈凡那边的战俘估计会源源不断的,正好可以依靠铁路直接送往西北,倒是省事不少。”徐天翔微微沉吟之后也明白过来了,所以借着开口道:“农业部的计划我看是可行的。掌控这些屯垦区,然后以此来梳理整个西北,倒也不错。皇上我看可以将这份计划传给副首相让他酌情开始了。至少高昌地区那边可以启动,焉耆那边趁着刚刚拿下,周边大小部族之前联合回鹘对抗我军的机会褫夺那些谋逆部族的土地,让他们迁徙到沙洲,让沙洲聚集的几十万汉民部分迁徙过去。”
“这件事拓跋思谏已经在做了,高昌那边已经在着手和沙洲兑换人口。”岑天时笑道:“而且因为高昌靠近沙洲较近,而且交河城地靠大泽,农业发达,境内有着大批量的汉人,所以高昌地区汉化的程度其实难度很小,而且经过哈穆德这一战的清洗,回鹘人对于我们现在是又敬又畏,所以各项政策在高昌推行的速度和效果非常好。”高昌回鹘本身因为统治地域比较小,而且靠近沙洲这个西北唯一的汉民族的地区政权,境内的汉人人数比起其他地区要多得多。这也是高昌回鹘不得不对于境内的其他各少数部族采取了一种拉拢和融合的政策,企图依靠他们的不断加入自己来壮大自己。不过在此时却帮了李玄清大忙,这种已经开始自发融合的民族状态让大唐如今执行的民族融合政策在此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其他少数部族已经开始融合的情况下,有了汉民族的加入等于让这种民族融合有了新的内涵,也有了引导。所以这也是哈穆德等人归降大唐之后能够飞速找到归属感的原因所在,此时的汉民族创造的历史和文明对于周边的大小部族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强盛的文明和发达的文化足够让这些在战场上败给对方的大小部族飞速主动的融合进来。δんμしΟUΒα捌.cΟΜ
“这种办法在高昌推行起来很快,但是在其他地方未必就有这么好的效果。”岑天时见到徐天翔有点兴奋忍不住苦笑道:“高昌地区是因为本身就有基础加上地靠沙洲。说起来张朝奉其实还是做了点贡献的,至少保存了这块西北汉人最后的希望。但是其他地方的汉人历经百年的罹乱,不是被屠杀殆尽就是因为迫于生计改头换面变成了少数部族的模样,改说其他部族的语言和文化,这么多年三四代人持续不断只怕他们的后代子孙未必都会觉得大唐才是他们的源头和母国了。”说起来这些岑天时就觉得有点愤懑,堂堂汉民后裔如今却不记得自己的出生地,忘却了唐言和汉字这让他如何不心惊?前线拓跋思谏传回来的汇报当中多有那些汉人血脉变得比起回鹘人还要顽固,坚持认为大唐来西北是破坏了西北的民族平衡,甚至带头造乱。这些人甚至还不如昭武九姓后裔,他们虽然不是华夏血脉,但是在艰难困苦当中却始终心向大唐,记得百年前那个封疆万里的大帝国才是这片广袤土地的真正主人。所以在天策军的旗号在西北亮明之后这些人反倒是成了大唐最坚实的拥护者,为此不顾回鹘人的镇压抽调各部落子弟组成军团不远千里支援作战。如今名震西北的安西兵团就是近乎全员昭武九姓后裔子弟组成,但是他们在于阗的所作所为却让每一位大唐百姓刮目相看。
“让教育部迅速制
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垦戌边和人口迁徙计划[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