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六百章 工业扩张[2/3页]
安的总参也悄然向大连造船厂下达了总计五艘山东级战舰、十五艘出云级战舰和二十艘复兴级战舰的庞大造舰命令。为此郭崇韬甚至和装备处协调,有后勤部装备处出资在渤海湾奉天省再次建工建造一个年产钢铁达到二十万吨的大型钢铁厂,将位于奉天省三个发掘出来的铁矿和煤矿直接搬了出来进行大规模开采。而徐家和马家原本就承担的南洋矿产资源开采和运输任务在年后也被工业部直接下达命令要求他们务必确保天启十二年的开采和运输量比起上一年要增加一倍以上。这一次内阁是铁了心打算借着大规模在海外开凿运河的机会进一步整顿国内工业,同时借此将整个工业规模再次提升一个层次。同时因为以后的腓尼基运河将由交通部直接负责运营,所以这等于是将以后腓尼基运河的收益全部拿出来推动帝国工业的发展,等于也是另一种类型的国家工业扶持计划了,通过人为的大规模放水来短时间内增加工业发展的动力。这种在如今看来神乎其神的金融手段是第一次依靠张建忠、殷红林这些人来制定执行的。这才是让李玄清真正感到意外的现象,虽然这些手段在金本位的约束之下尚有很多缺陷和弊端,但是看到自己培养起来的金融人才真正的独当一面,制定出合乎帝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金融政策,这才是帝国最需要的人才。他们已经学会了在自己不出手支持的情况之下独立思考独立运作整个帝国的金融系统。
所以在李玄清和巧兮接过这份计划的时候第一时间批复同意执行,由此内阁在天启十一年底颁布了完整的经济扶持发展计划。由帝国牵头,以开凿腓尼基运河为出发点,调整辅助整个帝国的工商业和金融行业。在中央银行发行的一亿运河债券顺利募集完毕之后,直接开具了总额七千万唐币的庞大采购清单,涉及到以建材和基础原材料生产为中心的几乎整个帝国工业门类,以庞大的采购清单来吸引国内各个工业行业来完成产能扩充、技术升级。为此中央银行给已经完成全国部署的工商银行以及成立不到半年由慕容家和和徐家联合财政部资产管理总公司组建的大唐远洋银行下达了在原有贷款量的基础上增加贷款发放量以达到扶助工业扶持计划的命令,并且首次由殷红林签署命令,降低存款准备金的上限,向两家银行释放更多的流动现金、以此来缓解因为大批量订单任务下达带来的流动资金紧缺的现象。
这样的大规模工业扩张扶助计划和中央银行下达的增加贷款发放量的命令顿时掀起了大唐内地工业发展的新**,这种现象和政治上两党深入各地竞争参议员名额的活动倒是遥相呼应。这些构成了天启十一年最后的几天加上天启十二年一整年的帝国发展的常态。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需要李玄清去考虑了,甚至天启十二年的帝国会议李玄清都不打算主动发言,不管是内阁、天策府还是律法院甚至正在积极转变的参议院都已经逐渐成熟,自己需要提点的地方已经不多了。所以李玄清在年节之后更多的还是考虑如何补全张建忠和殷红林等人制定的这个工业扶持计划的漏洞。在金本位的约束之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和帝国金银储备量相挂钩的。中央银行的唐币发行量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原则,否则的话一旦超发货币带来唐币贬值那么必然会引起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但是这个工业扶持计划表面上看只是涉及到运河物资建材采购的区区数千万唐币,甚至整个运河前后所需按照交通部最后的测算,也不会超过三亿唐币。但是在运河采购的背后却是内阁和中央银行趁机拿出来的庞大的扶持工业发展的天量资金。其中光是由内阁财政部和后勤装备处等帝国直接控制的另行投资就远远不止这些,这还不算中央银行下达的新增贷款。这些资金在短时间内纷纷涌入市场让工商业发展势头更加火爆的同时,也在严重挑战帝国金融制度的基本原则。按照中央银行的统计,每年新增的金银储备只有只够新增发行大约三到五亿唐币,这根本无法和这么庞大的支
第六百章 工业扩张[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