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姚先生  诗剑金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十三章,姚先生[2/3页]

  的张浚逮着个不错的机会,就推举他去做江北的县令。

  按理说没出身是授不到县令的,但当时金国势大,兵锋之下哪里有人敢去当县令?就算现在议和多年,敢于去江北做官的都被人称作“要官不要命”。于是就把他这个愿意送死的派过去在巢县组织民众抗金。不料金军不但没打下庐州,连巢县这个钉子都没拔掉,姚县令顿时名声大噪。

  后来师兄张浚平步青云,虽未明面上照顾他,暗地里帮助也是不少的,所以姚先生在江北调来调去以正八品的官身一路坐到泸州知州,也为抗金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因政见与张浚有分歧,就这么一个人回乡,在越州开蒙学教书育人。师兄张浚还非常给面子的恭维了句:“吾俗务缠身,学问差唯道远矣。”因此江淮一带的世家大都托关系将年幼的子弟送到姚圣进这里,他也的确学问精深,教出不少进士,因此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如今姚老爷子已经年纪过七十了。Wwω.sΗùLóuЪā㈧.cōM

  杭州知州单武的出身也是礼乐传家的书香门第,他幼弟单方曾经拜在姚先生门下学习。后来这位年轻气盛思维跳脱的弟弟在赶考后游历四方,得出一个结论:“国朝这一代人废了。要寄希望于下一代。”因此竟然放着大好官身不做,学着姚先生一般回南恩州乡下教书育人去了,这可把单家长辈气个半死,一门两进士,居然就这么荒废了一个。

  可后来做知州的单武却要求到单方身上,他这个儿子也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单武给他起了个登瀛的名字,这里的典故便是希望他学着那房玄龄杜如晦等大学士一般“登瀛洲”。可他东奔西跑的做官多年,对孩子也疏于管教,把儿子接到杭州以后才发现这家伙除了偷鸡摸狗打架斗殴以外什么本事都没有。

  单武自觉亏欠独子颇多,又下不去手管束他,这家伙就仗着有个知州父亲在杭州城里横行霸道,人称单衙内。单武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便让单方写信托托关系,将单登瀛送到姚先生那里去。

  如今单登瀛怀里揣着小舅的一封信,整日流连酒楼乐不思蜀,每日来听书喝酒打牌,毕竟

第十三章,姚先生[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