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7章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6)  开局给秦始皇直播兵马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97章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6)[2/3页]

  到明末徐光启为了救灾江南才多次从福建引种,还解决了藏种越冬的技术。

  徐光启总结了甘薯的十三胜,简单说几个啊,产量极高,食用特简单,耐旱耐瘠,繁殖容易,可种在山坡新垦地、不与主粮争地……

  明朝官方也不能说没有推广,但收效甚微,清朝时才算是大力推广,还收获了一个盛世,被戏称是红薯盛世呢。】

  朱元璋和朱棣只觉得心脏痛得紧,瞧着那被天幕简单说出口的优点,只想问一句:后面的人是瞎了吗?

  等听到被清朝给弄个了盛世出来,哪怕是什么红薯盛世,那也是盛世啊。

  长猪脑子就算了,怎么连眼睛都不好使啊?

  其他人瞧着一个个土疙瘩被挖出来洗干净,眼睛恨不得立马粘上去。

  【马铃薯又被称为洋芋、土豆,传进来的途径那就更多了,台湾、闽广、晋陕、东北都是不同途径传进来的。

  马铃薯生长期短适应强,即使在寒冷地区都可以种植,产量更是高的吓人。

  不过马铃薯不能当作主粮来种植,因为一旦遭灾就是绝收,这里遭灾还不是指天灾人祸,就是它本身自带的病,放久了发芽还有毒。

  也是,老天爷又不会真掉馅饼下来,要是马铃薯身上没有重大的缺陷,其它粮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不过,土豆加工的成品还挺好吃。】

  本来狂动的心一下子唰的就恢复正常了,虽然还是很眼馋,但因为有了前边的铺垫,加上天幕说得可怕,老百姓都是不敢轻易尝试风险的,除非是到绝境。

  用来应对天灾还能行,日常还是别了吧,先放放。

  【其实还是说说高粱,它的来源不太确定,何时传入咱们国家也不确定,只不过在汉代遗存,甚至是战国西周遗存都有高粱的存在。

  高粱抗旱耐涝,宜种于北方低洼易涝之地,但刚开始却是种植在咱们西南巴蜀等地。

  高粱籽实除食用外,可酿酒,秸秆可作燃料,可作编织材料。Wwω.sΗùLóuЪā㈧.cōM

  我们现在粮食作物的格局在清代基本就形成了,依次为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甘薯和马铃薯。】

  听的人一个个掰着手指头算,好家

第197章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6)[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