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4章 张居正改革—遍地开花  开局给秦始皇直播兵马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264章 张居正改革—遍地开花[3/3页]

  也是大名鼎鼎啊。

  只不过之前我都没把他和张居正联系在一块。】

  张居正把人名字写下,别的不说,能打出来一支自家军队,肯定不是小人物。

  往前捯捯,还是岳家军。

  不说和岳家军比,可总归叫人心有所盼。

  林书:那你完全可以勇敢的盼一盼。

  【张居正那是该省的省,该花的花,对边防没有抠来抠去。

  谭纶、戚继光主持蓟州边防的时候,谭抡提议建敌台,张居正给钱,居庸道山海建了三千的敌台守护要害;

  戚继光训练抗倭军队,军事训练、武器、边墙基本上张居正都是他要什么他给什么,但人家给出的答案也漂亮啊,镇守蓟州,抗倭名将,名族英雄。

  只不过人走茶凉,张居正一走他也差不多排挤开始了。】

  张居正给戚继光画了个着重的标记,这算是和他一条船的了,毕竟他走后连重新站队的机会都没有。δんυιouЪα8.℃OΜ

  而且,民族英雄这四个字,有点重了啊。

  抗倭成就一代民族英雄?

  张居正虽也觉得倭寇凶狠贪婪,但要担上如此大的评价,要么是戚继光将人杀绝,要么……

  他严肃抬头看向天幕,那便是后世对“倭”有着恨意。

  不少打仗的还在那跃跃欲试想要和人比试,已经有人脑子转得快想到些七七八八了。

  【辽东方面,张居正启用的是苦寒出身他又看好的李成梁,然后在万历七年底,打出来一个“红土城大捷”。

  这一战击退了四万敌骑,李成梁直接率兵追到塞外两百里的红土城杀敌。

  在李成梁镇守辽东的二十多年里,大捷都有十多次,武功之盛啊。

  后来李成梁离开后边防又出毛病了,万历二十九年把七十六岁的李成梁又弄去镇守辽东,第二次持续了八年时间,边防又稳定下来。

  只能说,后继无人啊,虽然也体现了人家老爷子身板硬朗,但终归叫人家这个年纪来苦寒之地戍边,都说明后面明朝找不着人来用了。】

  七十六岁?

  好家伙,不少人都恍惚,这年头能活到七十六岁都少见,还叫人去守边疆。

  掰着手指头算一算,又是八年,好家伙,这都八十多了,到底谁是老爷子啊?

  他们都不敢和人比身板。

  【明朝边防松弛在张居正的改革下总算是得到扭转,而且还意外的改善了蒙汉关系。

  张居正的改革是遍地开花,别人都是一项项来,他那是哪哪都要插一手。

  万历元年他就对学政不满,但一直等到万历三年才上奏要改。

  明朝的官学很兴盛,两京设有最高学府国子监,地方还有各种府学、州学、县学,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得是官学学生,把教育、科举、做官弄成一套系统。

  张居正不满的不是这个系统,而是考试的内容,八股文啊,考的就是经义书义。

  年幼时要求背诵熟悉还能理解,但你做官不可能选一个只知道圣人之言的学子出来啊。

  张居正决定从教材入手,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提供了一批书单。

  而且还对考试录取做出调整,明朝的科举时三场,三场都优秀自然最好,但如果后两场名次好第一场有所欠缺可以酌情录取,但如果只有第一场优秀而后两场差劲的,没有酌情了。

  主要是基本第一场考的都是经义默写。

  至于考试作弊更不用说了。

  明朝的八股文出题简直是刁钻啊,把完全不相干的内容放在一块给学生去答题,学生还得想到底是哪出自哪几个地方。

  张居正的行为,显然是解决了八股文受害者,其实也是解救他自己,不然选出来的一个个答题内容都很空泛,他想要找到实干的人难啊。

  其实还有许多改革,比如说约束生员、毁天下有名无实的书院等等行为,这两项也是备受非议,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可偏偏对于明朝没钱的局面,还真起到了正面作用。】

  没钱没钱没钱。

  朱元璋简直比自己当乞丐都要愤怒,穷成什么样子了啊?

  没钱到这种地步吗?

  还有那个出题方式是人能想出来的?

  别说他了,就是其它朝代的读书人看到所谓的截搭题,都觉得恶意满满。

  本来就很难了,为什么还要他们连题目都看不懂啊。

  改改改,希望他们朝廷别出现一些搭聪明学习别人家的糟粕啊。

第264章 张居正改革—遍地开花[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