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353章 皇帝频频离京只为蹭饭?[3/3页]
味着关中地区,尤其是长安都会经受劫掠。
南北朝时期有多惨啊,当时的西魏政权还创下来一个惨无人道的记录:占据关中的西魏,在饥荒来临时,连供养一万士兵都无力。
惨得我都没话说。】
秦汉时期得人一下子没法保持冷静了,哪里?你说哪里?
关中?
关中供养一万士兵都做不到?
哪怕是饥荒,哪怕是百姓流离失所,但如果政权连一万士兵都养不起,还算什么朝廷?
你们到底把我们得长安祸害成什么样子呢?
【经过北周得休养,隋唐政权强盛,关中得人口也迎来了大爆发。
隋炀帝,哎呀……大业五年统计的关中大概五十多万户,也就是两百多万百姓,这已经到达了一个新高。
而且我们需要知道一件事,统计人口的时候,围绕着皇庭服务的人员是不算在内的,关中的产出和长安的供求缺口在一步步扩大。
大运河、渠道什么的就来了,还把洛阳当作常驻首都,就是去打秋风了。
等到唐朝连出几位好皇帝,人口更大了,光是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在位期间,有记载去蹭饭的记录就有十几条。
说白了,只要定都长安,粮食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就无法调和。
不单单是长安,只要是都城,基本上就是卫星城的模式,需要周边的城市来供给,到我们现在,同样是如此的模式。
只不过,在古代皇帝带着大臣禁卫军还有皇室跑到另一个地方“就食”的说法有点好笑。】
可不是嘛,他们就说,想要完全缓解长安的粮食困境,就是没办法的嘛。
只不过,当皇帝的被说去蹭饭,是有点没面子。
【在漕运不方便的情况下,当一个“逐粮天子”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毕竟,你不追着粮食跑,要么就饿死,要么就浪费更大的人力物力把粮食运到你嘴边。
逐粮天子总比饿死或者是浪费民力要好听得多。
所以,漕运是要不可或缺得一个改善方面,以咱们唐玄宗为例吧,开元初年,漕运承担了百万石粮食运转的重担,而且这个担子是越来越重。
开元二十二年到开元二十五年,增加到了七百万石。
等到了最叫人惋惜的盛唐崩塌时期,漕运稳定在了两百五十万石,才算是结束了逐粮天子的生涯。δんυιouЪα8.℃OΜ
“关中蓄积羡溢,车驾不复幸东都矣。”】
李世民的好心情被盛唐崩塌这四个字彻底弄没了,他永远都调理不好对这些词汇的敏感,每次一听到,心里就顿顿的难受。
而旁人则是为了运粮的数字而惊叹,不少馋的啊。
当然,其实更加繁华的是北宋的东京,清明上河图那般市井人烟的画面,也反映了北宋当时商业的繁华,码头确实络绎不绝,上百万的人口居然都被完美的消化下来,确实强啊。
【石说到漕运,不提到北宋的东京有些过不去,名字还挺多的,开封、东京都是它的名字。
北宋的都城上百万的人口,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是宋朝的商业能力不能和其它王朝拉到一起比,就像是如果拿其它王朝的明君和宋朝来比,也很不公平。】
赵匡胤完全没感受到夸奖,只觉得损得很高级,他没想过比了,能不能稍微放过他们大宋?
【其实我很好奇啊,为什么叫做东京啊?
东南西北,是不是还有西京、南京、北京啊?
欸,还别说,真有。
取名鬼才啊。】
本来还想说天幕想的多的人,话还没说出来就被堵住了,还真有啊,取名是挺方便的啊,就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取名,怪简单的。
不过挺好记的,说起一个就能想到另外三个。
就像是他们被引起的好奇心,为什么这么取名啊?其它三个京就不能当都城呢?
赵匡胤只觉得天幕是挺无聊的,这么点事情她倒是喜欢折腾,还层层剥茧。
现在他都对天幕说他们大宋有紧张感,凉茶喝多了也难受啊。
第353章 皇帝频频离京只为蹭饭?[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