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1节[3/3页]
第二,我又在词的上、下阙结尾处,引用了古诗词中的两句名言:“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名言分别出自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李煜的虞美人。在此,我完全没有必要把全诗都背出来,只需记住这两句,并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就可以了。
再如:当有人问我的“下海”经历和体会时,我经常这样回答:我“下海”的第一站是上海。所以,我必须在“商海”中上下求索。这里引用的意境就是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没有将原文一字不差地使用,而是将这句诗的意境和主要字词做了引用,既是老句新用,又体现出一种语言智慧。
五、第五步机智敏感的应变能力
不论是知识的积累、自信心的培养、普通话的训练,还是记忆力的提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口才的展示提供服务。书楼吧
但有的时候,不管你准备得如何充分,总难免发生意外,或者在某些场合临时安排你进行讲话
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考验你的临场应变能力了,在此,我就教大家几招
帮助大家机智巧妙地化解尴尬,轻松地展示“脱口秀”的风采。
机智巧妙化解尴尬
凡是在公众场合讲过话的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事先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演练,但是,一旦上台之后,仍不可避免地中途忘记台词,目瞪口呆,尴尬百出。这样的情形,不仅没有演讲经验的人经常发生,即使是身经百战的大演讲家也在所难免。这时,也许只要给他十几秒钟的时间,整理一下思路,就可以想起一个或几个要点,继续讲下去。但是,在听众面前支吾不言十几秒钟,也是相当难堪的。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有经验的讲话者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迅速采用一些应急的补救办法,有时甚至可以做得天衣无缝,不露声色。相信这是每一个人所期望,并愿意为之而努力的。
下面,以我遇到的几种补救方法做一个简单介绍:
1适当重复。当忘记台词时,可再一次重复最后的一个观点或最后一句话,以此争取时间,找到继续下去的切入点。
2提出一个问题让听众回答。通过听众的回答,启发和调动自己的思路,缓解尴尬,使话题继续进行。
3讲一个最熟悉的故事。这样既掩盖了尴尬的场面,又赢得了时间,趁此机会理清思路。
第51节:口才训练五步走10
4看时间掩饰尴尬。如果发现已经接近休息时间,便可顺势宣布休息,把未结束的话题,变成一种悬念或提出的问题,放在休息后回答。
5用走动、喝水、操作电脑等动作,缓解紧张,摆脱尴尬。
遗忘补救的方法其实很多,主要看我们当时的应变能力。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行动的转移,都可以成为救场的“消防器”,关键在于我们的反应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就能遇事不慌,急中生智。
这种能力的训练,一方面靠大量演讲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要靠演讲前的“彩排”。所谓“彩排”,可以两人或多人练习,当演讲者出现忘词现象时,让听众的扮演者,提示相应的应变措施。这样反复多次的练习,既提高了演讲者的自信心、从容度,又增强了演讲者的应变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了“黄石县”,引起了观众的哄笑。在笑声中,马季登台演出。他张口就说:“今天,我们有幸来到黄石省演出”这话把哄笑中的观众弄糊涂了。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刚才,我们的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哈哈,就平啦”几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马季机智巧妙地给圆了场,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
马季所以能把这个场圆下来,关键还在于他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一个艺术家如此,一个演讲者、谈话者、论辩者也应该如此。我们无论是演讲、谈话,还是论辩,都是在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信息传递。这就需要我们在演讲、谈话、论辩的过程中随时注意对方的变化,观察对方的表情,掌握听众的情绪,并要根据听众的反馈,及时调整我们演讲、谈话、论辩的内容和角度,把听众不愿听而你又打算讲的东西删掉,加进一些听众感兴趣的内容,这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是做不到的。
另外,我们在与人交往、交流时,常常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你正在演讲时有人起哄,你正在交谈时却遭人抢白,你的辩词受到人们的反对,这一切都需要从容镇定的应变能力。
所以,为了使自己在窘境中得到解脱,为了练就一副在任何情况下都对答如流的口才,为了在社交场合免受尴尬之苦,为了临危不乱,一定要培养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脱口秀”,秀自己
“脱口秀”ustalkshochatshow,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由主持人提出话题,观众一起讨论的一种节目形式,也就是所谓的谈话节目。一般情况下,脱口秀节目都有一列嘉宾席,通常由有学问的或者对那档节目的特定问题有特殊经验的人组成。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即兴讲话。
即兴讲话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讲话之前,给你一个大致的范围或题目,让你稍有准备,然后再讲。
另一种则是在讲话之前,没有准备,而是突然由于某种原因,要求你讲话或你需要讲话。
前者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后者则完全属于临场发挥。
根据这两种情况的各自特点,其准备方法也有两种:
1模糊性准备方法
演讲
第11节[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